關於台灣聲景協會

 

二○一五年,一場源自於寂靜的聲音革命,就從島嶼發聲。

 

自從上世紀70年代加拿大作曲家Murray Schafer率先提出「聲景」(Soundscape)概念、世界各地相繼發起「世界聲景計劃」(The World Soundscape Project),來喚起社會大眾對聲音的環保意識,更企圖將之擴延到包含歷史記憶的層面。

 

相對在台灣,最初由本土聲景倡議先驅、環境運動推手王俊秀於1993年首度參與了日本聲景協會,因深受其啟發而在新竹風城開始進行一系列聲景研究與田野踏查,並在1998年由市民票選出當地「竹塹十大音景」,後來更進一步學習日本環境廳公開評選「日本音風景一百選」的作法,以採集各地特色聲音作為一種保存紀錄的文化資產,針對台灣全島二十三縣市,在2008年提出了「音景台灣一百選」的初步成果。

 

直到最近幾年來,有關討論聲音議題的一股暗潮才又逐漸成形,主要包括民間各領域從事環境研究的學者專家、野地錄音師乃至聲音藝術創作者,分別透過自然生態調查、海洋鯨豚聲學、聽覺保健與噪音探討、聲景作曲,以及設置「聲音地圖」(Sound Map)和「聲音環境資料庫」(Sound Data projects)等各種形式來進行聲音的展演及保存。

 

及至2015年3月,在環境教育工作者范欽慧的號召下,邀請了一群對聲學研究、聲音藝術、及環境教育具有使命的人士共相奔走,歷經半年的三次籌備會,於三月二十一日正式成立「台灣聲景協會」。希望藉由「台灣聲景協會」的創立不僅首開風氣之先,亦為提供一處跨領域交流的資訊平台,結合科學、文化、藝術、歷史、聲景生態學,能讓更多的夢想得以實現。它的成長,需要更多人的參與和協助,並相互分享彼此的聲音。

 

創會宣言: 推動一場寂靜的革命

 

很多人問我,什麼是”聲景”(soundscape),為什麼妳要找一堆人,來弄一個協會來關注聲景? 簡單說,我們這群人所要努力的,就是希望透過聲音來改變世界。這麼多年來,我由一位單純只是喜歡聽鳥叫聲的錄音師,投身在用聲音來參與環境教育的推動過程中,無形中,我成了眾多聲音的匯集者。我發現我們的教育、環境政策、居住設計,完全忽略了聲音的層面,我們習慣用視覺來理解我們的世界,卻忘了很多美麗與遺憾,在聲音的世界中被全然忽略與遺忘,我們深深受到聲音的影響,卻渾然不察。於是我試圖把這群研究生物聲音行為、人類噪音的科學家,與一群非常懂得聆聽的聲音藝術家,結合在一起,我們要一起來推動許多重要的理念。這是一個倡議的組織,也是一個夢想的團隊。如果您對此有興趣、有熱誠,有使命,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。 范欽慧敬邀

 

聲景使命

 

本會任務如下:

1)以生物聲學及相關研究為基礎,推動生物多樣性之保育政策。

2)舉辦聲景相關活動,推動聲景教育,提升國民聆聽文化素養

3)參與環境公共政策的制定,建構聲學為基礎的環境關懷理念,以達成環境永續之目標。

4)推動自然與文化聲景之保存,為世代留下珍貴的資產。

5)與國內、外相關機構、學術團體、工業界聯繫,促進學術交流。從事其他有助於達成本會設立宗旨之活動。